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宋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进入专题>>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一带。由于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南宋时已很难得,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如香灰。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器型有瓶、碗、盘、奁、洗、盆、尊等,一般型体较小,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在窑址附近已发现玛瑙矿,证明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
进入专题>>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又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文献记载其于北宋末期的“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专烧制宫廷瓷器。但由于宋代汴京遗址已深埋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地下6米处,北宋官窑已难以寻找;南宋官窑是宋室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北宋官窑的继续。窑址在浙江省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郊坛下,已发掘。其瓷器产品造型规整、坯薄釉厚、胎灰褐色或紫色。釉色以天青为正,并有粉青、月白、油灰等色。其口足部也有“紫口铁足”现象。器身一般无纹饰、多开片。片纹较大且纵横交错,有的呈冰纹重迭状,与汝、哥冰裂纹片不同。
进入专题>>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不见于宋人记载。元人记载有“哥哥洞窑”。明初《宣德鼎彝谱》将其列为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的传世品很多,但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其瓷器的釉属无光釉,釉色主要为炒米黄、奶白、奶酪有粉青、灰绿等色。釉厚,开片是其最著名的特点。哥窑瓷器通体开片,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还可分为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等,按形状有网纹、梅花纹、细碎纹等。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器物口部边缘因釉薄而隐约露出胎色呈紫褐色,足部不挂釉而呈现铁黑色,因而又称为“紫口铁足”。
进入专题>>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在河南禹县古钧台和神垕镇一带,古称钧州,故名。胎质细、性坚,体较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体天青与紫红斑块相间。有绿中微显蓝色光泽的,也有呈紫红色彩的;蓝呈月白、或是蔚蓝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红,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点点,青蓝与紫红相间,错综复杂,绚烂多彩,非常艳丽。这是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性所烧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一说系北宋末为宫廷所烧)。钧窑为北宋初创建,金、元继续烧造,除禹县外,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和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窑瓷器,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