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烧

自唐代出现匣缽以来,器坯在窑炉中不受火焰和烟灰薰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宋代北方窑炉一般较小,高度仅1米多,用单件匣缽堆垛,每柱最多放20多个匣缽,如何充分利用窑炉空间容量,提高产量是当时制瓷工匠所面临的急切问题。

定窑窑工把传统的烧盘碗的单件匣缽仰置装烧法改为覆烧法,创造了“垫圈组合式”匣缽。这种组合式匣缽外观略如现代仍然常见的多层叠合的炊具笼屉,除了最上一层垫圈匣缽相当于单件匣缽高度,其下每层因系覆置(碗口向下),每层垫圈高度仅及单件匣缽的五分之一,每增加一层垫圈覆置一碗,层层套叠至顶。垫圈层数愈多窑内空间的利用也愈充分,如果窑室空间高1米,可置20件普通单件匣缽,如改为垫圈组合匣缽,每柱可烧96件盘碗器。因系覆置,器口不施釉,免粘连于垫圈之上,故这种盘碗器被称为芒口。这种组合式匣缽显然可在同样燃烧条件,同样燃料成本,大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利于市场竞争,满足一般群众使用最多的盘碗器的日常需要。定窑覆烧芒口器烧制成功,很快就为其他瓷窑所采用。金人南侵,窑工的南迁又将这一新工艺传给了今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许多瓷窑。

                     ——冯先銘.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6.


相关文献

  • 联系我们

  • 电话:0825—2328307
  • 邮箱:65653199@qq.com
  • 联系地址: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德水北路市
    文化中心D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