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北方的文化特色。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瓷器剔花许多影响。瓷器剔花有留花剔地和剔地留花两种。按所剔掉部分的质地,又可细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和剔釉三种。这三种中都有留花剔地和剔地留花的做法,但以留花剔地较多。剔化妆土,是在坯体上施化妆土后,趁化妆土还没有干透时,用尖头竹或木棍划出纹饰,再用平头小铲剔去花纹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胎体;或相反,剔去花纹部分的化妆土,使之露胎,再罩透明釉或略乳浊的白釉入窑烧成。留花剔地的花纹凸起,有浅浮雕的效果。宋代磁州窑制品多采用此法。留地剔花,宋吉州窑和磁州窑有此类制品。剔胎,先用尖刀垂直地在坯胎上刻出花纹,再用斜刀沿轮廓线较宽地斜削去一层胎土,刀痕一边深一边浅,半剔半刻;因剔掉了部分胎体,花纹呈现浮雕般的立体感。五代耀州窑剔刻花执壶、北宋耀州窑剔刻牡丹纹凤头壶即是剔胎的代表作品。定窑也有剔胎作品传世。剔釉,不施化妆土,也不上透明釉,在坯体上直接施深色釉(黑釉或褐色釉)然后在釉上划出纹饰剔刻。剔釉法主要流行于山西、河南和宁夏的一些窑场。

               ——许绍银,许可.中国陶瓷辞典[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431.


相关文献

  • 联系我们

  • 电话:0825—2328307
  • 邮箱:65653199@qq.com
  • 联系地址: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德水北路市
    文化中心D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