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

哥窑列人宋代名窑,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把哥窑排于汝窑、官窑之后,排在钧窑、定窑之前,可见至晚自元末起,哥窑已被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

哥窑与宋代汝窑、官窑、定窑等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元人《至正直记》中有哥哥洞窑的记载,它与哥窑是否为一个瓷窑尚有待于证明。此外,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也很难以考古所得资料与传世哥窑印证。因此,哥窑问题至今仍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关于哥窑有如下论述:“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躁,色亦不好。”曹昭认为哥窑有新旧之分,并明确指出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那么旧哥窑当然要早于元末,但早到什时候则未具体提到,在提法上旧哥哥窑“元末新烧”是对新哥窑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龙泉条之中并没有提到弟窑,足见明代初期哥窑与弟窑之说尚未出现;但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一书却记录了以下的传说:“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有关哥窑、弟窑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未记章生一和生二为何时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则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七修类稿续编》距《浙江通志》成书仅相隔5年,在《浙江通志》记载的“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并说“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我们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哥窑和龙泉窑是分为两条描述的,文中没有提到两窑有什么关系,而哥窑条又提到了元末新烧的新哥窑器,从文章层次分析,旧哥哥窑是对新哥窑而言的。其次,明陆容《菽园杂记》一书亦刊刻于嘉靖年间,对龙泉窑记录得比较细致,是研究龙泉窑场分布、原料出处、制做工艺以及烧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但对哥窑却只字未提。基于上述各书所记,宋时龙泉窑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各主一窑之说,起初得自传闻,以后渐次附会而成。

1950年以后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的大窑、金村窑址进行了发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盏、盘、杯、洗、瓶、觚、孟、盒、灯及炉的标本;而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哥窑三足鼎、鱼耳炉、乳钉五足炉、双耳乳足炉、觶式瓶、胆式瓶及折腰盘等典型南宋器物,在所有窑址里均未发现。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经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测定的哥窑标本,其胎轴的化学组成、纹片颜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都与发掘出来的龙泉黑胎青瓷不同,而与江西地区的仿哥、仿官及碎器一类产品接近。因此有人认为传世哥窑瓷器不是龙泉窑烧的,其烧造地点接近江西景德镇。关于龙泉的黑胎青瓷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黑胎青瓷就是文献所提的哥窑;另一种意见认为龙泉黑胎青瓷不是哥窑,是仿官窑的作品,《格古要论》官窑条有“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窑所烧者,无纹路”的说法,而龙泉窑黑胎青瓷的造型与杭州乌龟山官窑出土标本有不少共有的式样,证明龙泉窑黑胎青瓷正是《格古要论》所说的乌泥窑,是仿杭州乌龟山官窑特征而烧制的。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及台湾省故宫博物院,传世哥窑瓷器有各式瓶、炉、洗、盘、碗等。器口边缘釉薄,胎色呈黄褐色或紫绛色,底部未挂釉处呈铁黑色,被称为“铁足”;器面网状龟裂纹重叠如冰裂,或成细碎片纹,大片纹线呈铁黑色,小片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冯先銘.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8~411.



相关文献

  • 联系我们

  • 电话:0825—2328307
  • 邮箱:65653199@qq.com
  • 联系地址: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德水北路市
    文化中心D区